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上海浦东新区改革创新服务经济发展采访记

时间:2019-08-14 来源: 作者:

  “客官来了?楼上请!”在历史故事电影电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店小二满脸堆笑、听到其热情接待顾客的声音。今天,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店小二”热心服务顾客的精神正在新时代传承。

  “浦东改革开放的号角是1990年吹响的,浦东新区工商局是1993年成立的。可以说,改革创新就是浦东的基因。”5月9日,记者在浦东采访时,徐敏这样“点题”。

  她说的没错。徐敏在企业注册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对注册工作的历史变迁自然十分熟悉。她说,浦东市场监管部门最初的重大改革起步于2000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告知承诺,并联审批”。这种做法目前看来有些“小儿科”,但它是新区市场监管部门改革创新的种子。

  如今,近20年的光阴飞逝而去,浦东大地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早已显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其中,凝聚着一批批市场监管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是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创新,是政府部门真诚的服务,是政府工作人员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才使浦东大地充满了生机。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张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浦东第四分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副本)复印件。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注册许可二科副科长韩志云向记者讲述了“盒马鲜生诞生”的故事。

  传统业态中,卖生鲜肉食是一种,做饭炒菜又是一种。2016年初,盒马鲜生来了,它竟然将上述两种业态合二为一,在大卖场既卖生的,又做熟的!

  “当时面对新设企业的申请,我们也很‘蒙圈’,因为此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它的经营范围在食品经营许可证上该如何表述呢?我们一度很犹豫。”韩志云说。

  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注册许可分局抱着包容、审慎、扶持创新的态度,经向上级部门请示、内部多次研讨,最后给盒马鲜生发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此,盒马鲜生的总部在上海诞生,消费者购物又多了一种选择。

  记者看到,这张第四分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在“主体业态”一栏是这样表述的:“食品销售经营者(标准超市,现场制作,零售,含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者(中型饭店)。”在“经营项目”一栏,更有长达180余字的表述,如“热食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生食果蔬)、生食类食品制售(即食生食品)、自制饮品销售……”

  “我刚问过,目前盒马鲜生在上海已经开设30多家店铺,在全国的店铺数量在150家左右。”5月10日,注册许可分局的小夏告诉记者。

  盒马鲜生长大了。试想,如果没有创新之举,没有“店小二”的服务精神,盒马鲜生这种业态就不可能出现,更不会在全国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大约两年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全市各级党政公务人员要发扬“店小二精神”,将“店小二”服务品牌落到实际工作中,主动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店小二精神”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力之源。

  从2014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涌动,而创业、创新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浦东新区市场监管部门没少下功夫。

  2018年1月,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20条新举措,涉及放、管、服及优化流程四个方面,其中多项举措为国内首创。如在“再造登记流程,体现自贸区速度”方面,推出了“企业登记‘1+1+2’办理模式”,即对变更类企业登记事项1日内当场办结,对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1日内当场办结,对使用非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2日内办结,审批提速60%以上,目前通过该项服务举措已完成登记6.5万户次。

  除新设企业审批提速外,浦东新区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

  韩志云向记者讲述了“一企一证”改革的故事。以往,企业每生产一种产品,都必须取得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这显然耗时费力,不利于企业产品快速推向市场。2017年3月,上海自贸区在全国先行先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一企一证”改革,其经验于2018年初在全国推广,同年浦东新区发出全国首张国发工业产品“一企一证”证书。

  另外,浦东新区在自贸区率先启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并发出全市首张增加“药品委托生产”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帮助企业打通了产品上市的“最后一公里”。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在重新界定相关法律责任的同时,为相关产品的委托加工模式解绑,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目前已在全市复制推广。截至今年3月底,浦东新区已有4家企业的8个产品获上海市食药监局批准。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试点,进口化妆品准入时限大幅缩短。截至今年3月底,该区共有464个新用户注册成功,完成上海欧莱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108家企业3913项产品的备案。2018年11月,该项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

  周到而热情的服务,一项项创新的举措,让浦东一次次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为全国各地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创新、创新,浦东的基因就是创新。在浦东,市场监管领域的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其他领域同样是创新频频。

  2019年4月11日,浦东新区举行国际人才港开港仪式,并同步开通了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

  国际人才港地处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张江科学城核心区,是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和人力资源配置枢纽。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王芳蕾来为日本专家办证,她发现,办证系统速度大大提升,还改进了很多细节。

  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的开通,意味着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创的“一网通办”,延伸到了“老外”群体。

  此前一天,即4月10日,由浦东新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启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资本市场优势将与长三角一体化目标融合,更精准地服务长三角的科创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说:“注重运用市场力量,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合作平台,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可以说,浦东新区各部门都在创新服务、服务创新的大道上奔驰。各部门的齐心合力,使浦东始终保持投资热土的温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到了世界银行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该报告统计显示,去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上一年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提升了32位。

  这个数据很多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未必知道的是,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是以上海、北京两个城市的指标数据为基础,上海的样本只有浦东和黄浦两个区,而上海对排名的贡献率达到了55%。也就是说,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上海智慧或者说浦东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店小二精神”的发扬,得益于浦东创新基因的驱动。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样的理念和举措构筑了浦东的良好营商环境,并且使浦东一步步走向辉煌。

(喻山澜)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