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红色南梁印象

时间:2019-08-14 来源: 作者:

  遥想当年,长征中的红军面临四面堵截,危机重重。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如何从一张报纸上,敏锐捕捉外界信息,把陕甘边区作为红军的前进目标?这一历史性决断,与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地名密切相关。

  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东北部,地处陕甘交界、子午岭林区边缘。1929年至1937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浴血奋战,建立了我国西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当地无数儿女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点一存”的伟大功绩,足以让南梁铭刻在革命战争史的丰碑之上——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事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以南梁为核心的陕甘边区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后来又成为八路军整编集结、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如今,南梁百姓依然保留着“工作组”等口头语,并且在当年那片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的红色土地上,谱写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动人篇章。4月26日至28日,记者远赴南梁,进行了实地采访。

  探访“梅家豆腐”

  一条洁净的马路,两边是白墙灰瓦、绿树掩映的农舍,“梅家豆腐”作坊就在这条已经建了5年多的街道上。这里是南梁镇最早的一个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梅建顺今年54岁,在南梁镇林业站上班。“梅家豆腐”的主要制作人,是其妻谷青梅。从当初推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叫卖,发展到现在的手工豆腐作坊,“梅家豆腐”渐渐成为十里八乡乃至周边市县响当当的品牌。

  穿过院内豆腐作坊的几个门,记者跟着梅建顺上二楼,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可惜他妻子有事外出了。

  “天下三样苦,摇船,打铁,做豆腐。每天天不亮,就得开始忙了。”刚说起豆腐生意时,梅建顺有些苦恼。看得出,他很关心每天忙着做豆腐的妻子。不过,当记者问起收入来,他马上舒展了眉头:“每天批发100公斤上下吧,每公斤7元。”

  记者看到,客厅的组合柜上,摆着合影照等,正中间则是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由民政部1985年5月16日签发。

  “那是为我爷爷发的。”梅建顺回忆说,“爷爷梅士贵1903年出生,曾任赤卫军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统一指挥南梁革命根据地18个赤卫军大队,负责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安全保卫工作。1935年春,为掩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军委机关转移,爷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记者轻声说:“当年烈士舍生忘死,也是为后来人们的幸福生活啊。”梅建顺听了使劲点点头:“是啊!特别是我们集中搬迁到镇上以后,镇上统一规划建设了南梁革命纪念馆区,来这里参观学习和旅游的人迅速多了起来。各家各户陆续开起了餐馆、旅馆、农家乐等,旅游业一天天红火,腰包越来越鼓!这镇上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呢!”

  随后,记者四处转了转,发现梅建顺的家很宽敞,有3个卧室、1个厨房、1个卫生间。不仅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和各类家具一应俱全,而且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净化器。在一楼的豆腐制作间内,铁锅、屉柜、灶台、木杠等整齐摆放,地面、墙壁非常干净。

  “食品安全很重要,市场监管部门常来检查指导,‘梅家豆腐’走到今天,不仅靠手艺,还靠口碑。”临分别时,梅建顺诚恳地说。

“剁面大师”的喜和忧

  今年49岁的张宝琴,10余年前来到南梁二次创业,开起鹏园农家乐饭店,主营牛羊肉剁荞面(面条)。

  4月28日16时,记者到店采访发现,食客并不多,店面显得比较宽敞,门口处的墙上贴着该店的8条食品安全承诺,旁边有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督台的人员、职务、电话介绍,还有华池县政府1月22日发布的一份通告,是关于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的五项要求。

  见张宝琴正在操作间里忙,记者便凑近观察。

  一柄尺把长的面刀,左右手握紧,横于刚刚揉好、擀薄的荞面上方两三厘米处,双臂用力,刀刃均匀上下,一张面皮便很快变成了细面条,令人惊讶不已。“这已经差远啦!”张宝琴憨厚地笑笑说。

  仔细查看,记者才发现,店内一面墙壁上贴着宣传资料。原来,这家不起眼的店内,竟有一位名人。2008年6月,张宝琴无意中经儿子朋友介绍,先后赶到庆阳、兰州,参加市级、省级特色风味饮食制作选拔赛,一路过关斩将,表现优异。那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节目,各地高手云集。张宝琴在代表庆阳的“城市味道·剁面表演”环节中大放异彩,剁出的面条细可穿针,最后被有关方面授予“陇原剁面大师”称号。

  “在北京那半个多月,每天都练,两臂都是肿的。”张宝琴说。聊起眼下,她高兴地说:“每年5月到10月,来南梁的游客特别多,都要到旁边的纪念碑、纪念馆去参观、宣誓等。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喜欢四处转转,品尝这里的各种特色风味美食。光咱这一家店,多时一天就要用两袋面(合计50公斤)哩。”

  不过,“剁面大师”也有烦恼。儿子快结婚了,在县城的新房早已备好,可18万元的彩礼钱还没凑齐。这让张宝琴很苦恼。“前几年,还没那么贵呢。”她一边搓着手上的面屑,一边嘟囔着。

  记者转移话题,问起店里的生意。不料,张宝琴又叹了口气:“估计要不了多久,又有一个好徒弟要离店单飞了。”

  原来,自从出了名,找她学艺者越来越多。张宝琴倒也爽快,来者不拒,即使大型宾馆酒店的专业厨师来了,也毫不保留,甚至专门找到一家铁匠铺,每年都打10把左右的特制面刀相赠。

  “我不识字,七八岁就开始跟妈妈学做荞面,深知剁面的不容易。如果有更多的人会了这门手艺,就会有更多的人品尝到荞面美味。可惜这么久了,很少有人能学到家。”张宝琴遗憾地说。

  记者不禁问道:“这就是你的另一个烦恼吗?”

  “不是。主要是我好不容易带出来的好徒弟,总是在店里干不长久。他们学成了,自己另外开店创业我高兴,可我不是又得重新招人、重新培养嘛?!”张宝琴说着,仍旧是朴实的一脸笑容。

  此后,记者又在南梁乃至华池其他地方,采访了不少人,其中既有市场监管部门的领导和一线执法人员,又有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有饭店经理、超市店长等。特别是在超市工作的一名大学生,曾经代表县里,参加全省的食品安全知识大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经历不同,却都深爱着这片曾经洒下前辈鲜血的红色土地。他们职业各异,却大多有着质朴而生动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一组数字也许可以成为他们信心的佐证:

  2016年至今,华池县新增市场主体4517户,较2015年年底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前增长88.5%。其中,新增内资企业968户,增长122.4%;新增个体工商户2684户,增长67.8%;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0户,增长133.7%……

  采访即将结束,记者乘车穿行于南梁山间。碧蓝的天空下,一块块的田地整齐有序,生机盎然。远处,山势绵延不绝,各种植物蓬勃生长。满眼的绿色中,不时闪过一丛丛白色,那是一种当地百姓称为杜梨树的落叶乔木,正热烈地绽放着一树树乳白色的花朵,纯洁得令人心醉。 (王兆盟 户 勇)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