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0版“食安封签”展示监管新思路

时间:2021-03-03 来源: 作者:

  用户收到一份餐饮外卖,需要扫码为外包装上的电子“食全封签”进行解锁,还能看到出餐地理位置与商家网上展示的营业地理位置是否一致,清晰辨别“黑外卖”和“李鬼店”。从1月13日开始,这个智能封签开始在浦东陆家嘴商圈试点,今后会覆盖越来越多商圈和地区,这是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美团外卖响应《上海市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新举措。

  2018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食药监局联合饿了么、百度外卖率先启动“食安封签”项目,即在商户出餐后,用统一的封签进行包装。如果送到后封签有损,用户可当场拒收,要求餐厅重新制作餐品,或者经协商后,申请线上退款。如此用一枚小标签锁住食品“大安全”,让消费者“点得放心,吃得安心”,自然得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城市的推广。

  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难题:小型商户会考虑成本而没有积极性;封签会降低出单速度,外卖员积极性不高;增加的成本或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有疑虑。如果按照传统思路,监管部门把责任压实到平台和商户,他们可能又为了省钱而玩套路,很容易陷入监管和平台、商户“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现象,人们已经见得不少。

  反观上海的做法,值得点赞。2018年,徐汇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实地调研,组织设计了防拆卸的一次性密封包装“食安锁”,并于2019年6月形成了《外卖食品包装件》团体标准,明确了商户和外卖骑手之间的责任划分。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徐汇区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在徐汇、浦东、闵行等区的23个商圈首批试点推广“食安封签”。试点期间,政府和平台共同合作,免费为消费者提供食安封签,不涉及增加消费者支出,自然促进了商户使用意识。这是食安封签1.0。

  2020年年5月,徐汇区推行“食安封签”与收银小票合二为一,通过一次性当场打印,一张单子既涵盖了外卖订单信息,又具备了“食安封签”的粘贴功能,每张升级版食安封签的成本仅0.003元左右。同时,打票机由中国银行免费提供给商户,省去商户额外购买“食安封签”的资金成本。这是食安封签2.0。

  2019年9月,上海出台《上海市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是全国第一个以“食安封签”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办法》通过了明确餐饮服务提供者、配送人员、消费者在餐饮外卖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改变以往此类纠纷中因难以界定食品受到污染的环节而导致无法确认责任的情况。首次提出了可以多次使用的“食安封签”的定义。使用“食安封签”的餐饮外卖食品则倡导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实行首负责任制。同时上海还出台了《关于倡导本市餐饮外卖规范使用食品安全封签的指南》,指导外卖食品纠纷处置。到现在智能封签开始在浦东陆家嘴商圈试点,这是食安封签3.0。

  这个3.0版“食安封签”可循环使用,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在为客户提供外卖安全的同时,更能够“读”出封签时的封闭解封地理位置和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化新工具除了能减少配送环节可能出现的餐品污染问题,也实现了外卖食品可追溯的新功能,确保外卖配送食品全过程安全无忧。

  当然,外卖食品安全不是“安全封签”一贴就能高枕无忧一劳永逸。如果外卖食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贴了“安全封签”,也不过是“把问题封在了餐盒里面”而已。升级版食安封签还有进步空间,还需要从制度上加大对网络订餐行业的严格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但至少我们看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政府部门不是仅仅向平台和商家提要求,增压力,而是有制度设计、有监管手段、有配套措施,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平台和商家“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有效机制。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才是政府监管服务的优美姿势。(丁慎毅)


原文链接:http://www.spaq.sh.cn/renda/n36574/n37019/u1ai6270736.html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