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稻+”模式助农走出增收新“稻”路

时间:2021-10-18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作者:佚名
摘要:近日,遵义市播州区20万亩优质稻收割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据悉,播州区是贵州省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今年,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播州区发展了20万亩“稻+鱼”“稻+蟹”“稻+蛙”等产业。   

  遵义市播州区20万亩优质稻收割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通过发展“稻+”产业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该区今年的水稻总产值预计达8.8亿元。

  据悉,播州区是贵州省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常年种植水稻面积达25万亩左右。今年,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播州区发展了20万亩“稻+鱼”“稻+蟹”“稻+蛙”等产业。其中,“稻+”订单种植面积为5万亩,亩均产值预计可达3000元,农户种植亩均增收800元以上。

  在播州区团溪镇,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当地政府组织收割机,忙着帮农户收割。

  “为确保农户种植的水稻颗粒归仓,目前,我们共组织了100多台稻谷收割机帮助农户抢收稻谷。”团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家方说。

  “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政府不仅为我们提供免费的鸭苗和统防统治,收获季节还免费为我们收割稻谷。这样,不仅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还提高了产值。今年,我种植的100亩水稻,预计产值在30万元以上。”作为团溪镇有名的种植大户,金芝贤对水稻种植越发有信心。

  “检测显示,我们镇的稻谷最高亩产可达620多公斤,最低也可达550多公斤,平均亩产585公斤。”团溪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章锋说,通过测产,为该镇下一期的品种选择和移栽技术规范提供了数据参考。

  不仅如此,由于团溪大米品质好,很受市场青睐,近年来还催生了大小10多家大米加工企业。

  “今年,从新粮上市到现在开始采购,我们的日产量达到40至50吨。加工后的产品主要销往贵阳以及重庆等地区。”播州区天元白果米厂负责人刘兵说。

  “下一步,我们会整合区内的大米加工企业,通过统一品牌、统一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销售渠道,将播州区的‘稻+’产业做大做强。”播州区农业农村局综合服务站站长张红亚说。(王翼 简久兵 潘树涛)

  


原文链接:https://www.cfsn.cn/front/web/site.newshow?hyid=7&newsid=64908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