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马江涛:逆行而上的“猎毒者”

时间:2022-05-10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疾控人,就有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检验技师马江涛的身影。

  2008年宁夏手足口病病例首次实验室确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开展耐药实验、2010年构建宁夏病毒性腹泻病原谱、2011年摸索建立未知病毒病原学鉴定和肠道病毒通用基因测序技术平台……在病毒检测工作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今年42岁的马江涛,默默在实验室内与病毒“交战”10多年。日前,他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019年5月,马江涛作为中国第五批援助塞拉利昂专家组成员,远赴非洲开展实验室技术合作项目。初到西非,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克服水土不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困难,迅速投入工作。半年时间,他清理油库1次、维护发电机18次、补给发电机燃油9次、补给实验室用水6次、处理各类故障30余次。11名专家中,他因进入P3实验室次数最多、检测标本数量最多、工作亮点最多、工作成绩最突出而备受好评,被授予“塞拉利昂共和国政府公共卫生合作奖章”。

  

  “自治区人民医院接收了1例患者,疑似新冠肺炎……”2020年1月19日晚,马江涛带着妻女准备回老家探亲,就在上车前的一刻,他接到了单位同事的电话。凭着职业敏感,马江涛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已蔓延到了宁夏,他迅速作出选择:回到实验室,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去!

  作为全区唯一有P3实验室工作经验的病毒检测人员、宁夏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组技术负责人,马江涛深感责任重大,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线。疫情初期,防疫物资紧张,于是每次进入实验室,他都会尽可能多检测一些病毒标本,有一次,他连续检测了300多个标本,当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衣服已经湿得能拧出水来,整个人快虚脱了。

  2020年2月23日,马江涛作为宁夏第三批疾控队队长带队前往武汉市洪山区抗击疫情。“用餐后的一次性餐盒不能暴露丢弃,一定要用塑料袋扎紧后收集”“纸巾、口罩等接触口鼻的垃圾,一定要重点消毒并密封”“卫生间是一个很大的风险点,一定要重点消毒”……在每个隔离点,马江涛不放过病毒可能藏匿的每一个角落,同事们都说他长着“火眼金睛”。

  

  2020年10月,马江涛被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并担任科室负责人。面对新岗位,他用有力的行动和工作业绩给出了答案。2021年,他带领科室同事建成宁夏2个省级寄生虫诊断参比实验室,其中宁夏疟疾参比实验室也成为我国疟疾非流行区首家省级参比实验,受到了国家专家组的高度称赞。2021年,面对宁夏59年一遇的“8.20”人间鼠疫疫情,他沉着冷静,从疑似病例的实验室确诊,到鼠疫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再到与内蒙鄂尔多斯市鼠疫疫源地的精准溯源,他带领科室同事昼夜不息,创造了全国鼠疫病例实验室确诊用时最短、全区开展鼠疫菌全基因组测序和精准溯源首次的记录,为病例的精准救治和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

  当提及这次获得的荣誉,马江涛说:“这份荣誉是激励更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爱岗敬业,为我区疾控预防控制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实上,马江涛获得的荣誉还有很多——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等等。10余年时间,马江涛几乎每年会完成一次创新,填补宁夏病原学检测领域空白1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宁夏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获宁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医学优秀论文10余次。(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文链接:http://wsjkw.nx.gov.cn/xwzx_279/gzdt_46361/202205/t20220509_34916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