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能引发脑卒中!小切口左心耳夹闭术能预防

时间:2022-05-20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近日,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心脏中心心外科主任医师张明奎带领心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例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实施小切口左心耳夹闭术。

  家住北京望京的朴女士57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闷、心悸,在外院诊断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年前突发急性脑梗死,紧急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才保住生命。检查发现左心耳内内可见一7*21mm大小血栓,考虑心源性脑梗塞。且随时有血栓脱落风险,可能再次引发脑梗死。

  家人知道朴女士的病情后非常担心。但由于伴有严重心功能衰竭,无法耐受射频消融等治疗,遂接受强心、控制心律、抗凝等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期间出现口腔黏膜出血,皮下血肿等多部位出血,经检查评估认为有较高的出血风险,不能耐受长期口服抗凝治疗。

  经过治疗,心功能好转后,朴女士接受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但由于病情复杂,效果不佳,术后复发仍为房颤,且不耐受抗凝治疗。心脏彩超发现左心耳内血流缓慢,虽然未发现明显血栓,但左心耳内血流缓慢,有极高的血栓形成风险。

  鉴于患者病情复杂,心脏中心专家会诊后,考虑其有脑梗死病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伴有心功能不全,血栓风险高,抗凝药物耐受性差,建议通过微创手术左心耳夹闭,降低心源性血栓风险及脑卒中的发生。经过精心准备,我院心脏中心团队为患者实施“微创左心耳夹闭术”,切口仅5厘米,术后恢复快,且术后不需服用抗凝药物。术后随访,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正常。患者非常高兴,这次手术既降低了心脏内的血栓“炸弹”,又避免了重要脏器出血的“双危险”。

  科普时间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风险在于容易导致心房血栓,造成急性的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而左心耳是最容易产生血栓的部位。对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防止血栓的有效方法。但是,抗凝治疗有导致脑、胃肠道及其它脏器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老年、合并胃肠疾病等不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选择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

  左心耳夹闭术,通过微创技术,经左肋间5cm小切口进行左心耳夹闭,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抗凝治疗等优点。能够有效地预防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同时能避免因抗凝药物导致的出血风险。尤其适用于高龄、房颤消融后复发、心功能不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的房颤患者。

  


原文链接:http://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205/t20220519_27164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