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效能

时间:2020-07-24 来源: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英国《经济学人》(Economist)自2012年起到2019年每年一次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   

  本报讯(吴林海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改革开放之前,努力保障吃得饱是当时历史阶段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当时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总体状况在全球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英国《经济学人》(Economist)自2012年起到2019年每年一次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8年间中国在《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的排序虽然有所波动,但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2019年12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2019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食品安全在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世界第35位,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名列全球前31%左右的水平上。中国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食品安全总体保障由较低水平上升到中上等水平的根本性跨越,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的充分体现。

  20200106231204692001.jpg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演化,可以大致从如下四个阶段来考察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演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初的食品安全风险。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间,党和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食品的自给自足。这一历史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但主要是食物中毒,而且主要发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与城乡结合部,主要原因是农民为了解决温饱而误食有毒或不卫生的农产品与受微生物等侵入的食品。因此,总体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初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由非市场竞争性因素所导致,也就是“前市场风险”,并不是因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出于利益冲动的偷工减料、违规掺假所致,而是受当时生产、经营、消费、技术等客观环境限制。在此阶段,中国并没有食品安全的理念,主要侧重于食品卫生的管理,食品卫生的相关管理纳入由中央到地方以及到广大的城乡基层的卫生管理体系之中,但并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第二,改革开放后至全面市场化改革之前的食品安全风险。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由此进入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的时期。在1979-1992年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我国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大量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进入食品加工行业与餐饮行业,食品生产经营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食品污染的因素和机会随之增多,出现了食物中毒事故数量不断上升的状况,主要是急性食物中毒不断发生,经食品传染的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较多,有些问题甚至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此阶段我国仍然侧重于食品卫生管理,管理体制是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卫生部门主导的混合监管体制。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由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市场竞争而引发的人源性 “市场风险” 开始显现,并呈现出“前市场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且以“前市场风险”为主的基本特征。在此阶段城乡基层也没有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

  第三,全面市场化改革之后至2012年的食品安全风险。1993-2012年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食品造假掺假的主体呈现大型化和群体性特征,主要风险突出地表现为市场性所带来的供应链相关主体负面行为所产生的风险,人源性因素成为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安全事件在2012年前后得到历史最高点,食品安全的“市场风险”非常突出,呈现出“前市场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且以“市场风险”为主的基本特征。同样地,在此阶段城乡基层也没有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城乡基层街道与乡镇的工商所并不是专业承担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而且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特殊重金属蓄积、电子垃圾中有害金属离子的土壤污染等、包装材料中化学污染、新型食品生物污染等“新型风险”。

  第四,2013年以来新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从现实的情况来分析,在这一发展阶段,“市场风险”无论是数量还是风险的危害程度逐步下降,但与“前市场风险”相比较,“市场风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食品安全风险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新型风险”进一步显现,对食品安全技术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现在与未来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内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将呈现出“前市场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且以“市场风险”为主,但“市场风险”的数量与危害将逐步下降,“新型风险” 加剧的基本特征。

  在食品安全风险演化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3月、2018年3月中央实施了两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时代正式到来,而且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贯彻“四个最严”的指导方针,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迈入新时代以来,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社会共治与统一权威为基本特征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开始逐步形成。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开始由中央和地方下沉到城乡基层。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约有60%的城乡基层街道与乡镇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督所,且约有40%的“三合一”的城乡基层工商所承担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到2019年上半年,覆盖城乡基层乡镇、街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部到位,开始履行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职能。与此同时,城乡基层社会共治体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初步实现了重构,治理力量初步实现了新组合。总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推进治理体系的改革,就在于党在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地持续改革与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体系。就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其政治底色,党的领导是其最大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取向,因而具有优越的制度优势,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食品安全总体保障由较低水平上升到中上等水平的根本性跃升的制度优势所在。

  2007-2016年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的时序分布


原文链接:http://www.cfsn.cn/front/web/site.newshow?hyid=32&newsid=19863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