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安全:看懂进口食品标签上的关键信息

时间:2025-09-16 来源:食安内参编辑部 作者:

进口食品并非“安全”的代名词,真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我们学会读懂标签背后的“身份证”。标签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消费者判断食品品质与健康风险的重要依据。掌握以下几点,助你轻松避开消费陷阱,吃得明白又放心。

一、认准“中文标签”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正规进口食品必须附有与外文标签一致的中文标签,清晰标注品名、原产国、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及经销商信息。无中文标签的“海淘”或代购食品,往往未经检验检疫,存在安全隐患。中文标签是进口食品合法入境的“通行证”,也是消费者权益的第一道保障。

进口食品≠安全:看懂进口食品标签上的关键信息

二、查验“检验检疫证明”

正规进口食品需经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消费者可要求商家出示该证明,或通过海关总署官网查询产品通关信息。需注意,“报关单”仅证明货物入境,无法替代检验检疫证明的安全背书。二者缺一不可,切勿被商家混淆概念。

三、细读“成分表”

进口食品并非“天然无添加”。查看配料表时,留意成分排序(含量越高越靠前),警惕以“白砂糖”“植物油”(未标明具体种类)开头的产品;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脂肪、钠含量需结合自身健康需求判断。此外,进口食品添加剂需符合我国标准,若发现中文名不规范(如仅标注代码)或含国内禁用成分,应谨慎选择。过敏原信息(如坚果、乳制品)也需重点关注。

四、核对“时效信息”

部分进口食品运输周期长,易出现临期销售。注意标签日期格式(如“DD/MM/YY”或“MM/DD/YY”),避免误读。分装食品应同时标注原产国生产日期和分装日期,若仅标分装日期,可能掩盖真实保质期。购买时可通过追溯码查询生产批次,确保新鲜度。

五、警惕“伪进口”

部分产品虽标注“原产国XX”,实为国内企业海外注册的“定制款”,其质量标准可能与原产国本土产品存在差异。建议优先选择在原产国主流市场有售、标签信息完整的品牌,切勿盲目迷信“进口”标签。

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关注小政,更多食安知识等您了解。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招聘食安调研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