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揭秘日常食材中的隐形杀手

时间:2025-09-10 来源:食安内参编辑部 作者:

黄曲霉毒素的发现,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英国的一场神秘而致命的动物疫情,史称“火鸡X病”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类致癌物,其毒性远超砒霜,且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和稳定性,在日常烹饪温度下难以被破坏,堪称隐藏在食材中的“隐形杀手”。下面由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的小编带大家揭开它的真面目。

这位“隐形杀手”最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滋生,并悄悄污染我们的日常食材。花生、玉米、大豆、大米等谷物和坚果是其重灾区。一旦储存不当,如环境潮湿、通风不良,这些食物就极易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就连植物油和一些肉制品中,也可能存在它的身影。比如自家榨的花生油,如果花生原料受了污染,那榨出的油里就可能有这种危险的毒素。此外,一些使用霉变饲料喂养的畜禽,其奶、蛋、内脏中也可能含有毒素。厨房里久未更换的木质砧板、筷子,若清洗不净、长期潮湿,同样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的温床。

黄曲霉毒素:揭秘日常食材中的隐形杀手1

其危害极具隐蔽性、蓄积性与强毒性。急性中毒会致肝脏损伤,引发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致命;长期低剂量摄入,毒素蓄积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还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也可能损伤肾脏和免疫系统。

黄曲霉毒素虽危害极大,但并非无法防控,它的生长和污染有明确的条件(温暖潮湿、食材变质),只要我们在采购时“仔细甄别”、处理时“绝不姑息”、储存时“严格控湿”,就能最大程度避免摄入风险。食材只要有霉变迹象,就整份丢弃,不可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只需牢记“不买霉变食材、不吃可疑食物、做好干燥储存”这三大原则,就能让“隐形杀手”远离餐桌,守护家人的饮食安全。

黄曲霉毒素:揭秘日常食材中的隐形杀手2

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招聘食品安全调查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政讯通•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